精選新聞
src file: /u/img/news/img/2023/8/bc30801191.jpg not found
 
車型分類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07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11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2/8/bc2080050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2/10/bc210013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11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1/bc401006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9/bc109000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3/4/bc304003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6/7/bb607039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8/10/bb810015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3/bc403009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2/5/bb205050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12/bc012003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1/bc111005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3/bc1030065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2/bc112010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5/11/bb511008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9/3/ba903045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10/bc010006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9/8/bb908000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2/5/bb205076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250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0/bc1100115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9/bc109014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6/bc006002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8/7/bb807042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3/9/bb309025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10/ba810000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5/7/bb507005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6/3/ba603073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9/7/bb907036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5/2/ba502028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80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80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1/ba801038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1/1/bb101002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1/10/bb110033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3/8/bb308025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4/5/bb405033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4/ba804071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4/1/ba401007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6/7/ba60706521.jpg not found
 
 
 
    不容「小」覷!HONDA Fit花東試駕(空間篇)  
AUTONET記者:葉毓中(11/03/2008星期一)
HONDA Fit除了於設計面展傑出外,於實用性也顧及了所有的用車族群,女性車主也可輕鬆享受其所有的體貼設計。
能兼顧設計與實用雙面向,才能談得上是個好設計作品,這也往往是於設計領域中最難得境界,而在設計面向中獲得高分的HONDA Fit,能否同時滿足用車者於實用面的需求?這是試車組在欣賞完Fit的設計面後,接下來所要探討的。

看似簡潔俐落且具設計感的控台中,其實也蘊藏了許多細心思維。
兼具美感與機能的儀表設計

從駕駛座開始,首先呈現眼前的為三圓儀表設計,儀表之中從左至右分別為轉速、時速與油表指針,在最右邊的油表中,同時具備檔位顯示,換至手排模式時,也會有以數字顯示的檔位狀況。行駛時,整體辨識性出色,黑底紅字紅指針的設計,搭配最外圍的霧銀飾框,兼具美感與識別性。

而在時速表中,安排著數位液晶螢幕,提供著諸多的行車資訊,包含有平均與瞬時油耗、總里程、計算里程與可行駛距離等,不過切換操作介面位於中央儀表右前方,駕駛需要將手穿過方向盤方可操作,如果可移至左右撥桿上可提升使用便利性與駕駛安全,此為可改進的項目。
三圓儀表中具有液晶螢幕,顯示著里程、油耗等行車資訊。

三圓旋鈕主導的控台介面

目光往右轉移,中控台左側三大空調旋鈕操作便利,而控台最上方為冷氣出風口,接下來則為音響控制介面,因車型不同而有所所小差異, VTi-S車型為六片CD設計, VTi車型則為單片吸入式;使用性上與一般車載音響系統差異不大,值得一提的則為可容許MP3格式與Aux-in外接音源設計。
三只旋鈕操作簡單,為兼顧設計與實用性的亮眼安排。

依照車型的不同,音響系統有些許不同,但皆有MP3與外接音源設計。

繼續往下,依舊為空調介面,最下方為空氣循環撥桿此設計較為保守無新意,同樣有改進空間。
下方的空氣循環撥桿設計保守,為美中不足處。

雖然中央出風口設計較為方正,但左右兩側出風口採圓形設計,提升些許活潑感,而右側的手套箱採上下雙層設計,空間出色,且兩手套箱中間還有一橫形置物平台,提供放置小雜物機能,但可惜的並無防滑處理,車輛於轉彎行進間,物品會有左滑右移的疑慮。

十處置杯架展空間機能

空間機能的展現從手套箱開始,採懸浮設計的控台下方,還有一大型置物空間,以就是位於排檔座前方,為了增加此置物空間機能,放置入一可動式小型置物盒,可提供放置如手機、零錢功能;而排檔座之後,為手煞車拉桿,拉桿兩側為長形的置物平台,後方更有雙置杯架。
控台下方的置物盒展現巧思。

雙層式的手套箱空間出色。

手煞車周圍的置物空間。

提及置杯架,更是Fit的長項,總計共有十處置杯處,包含剛所提及給予後座的雙置杯架、左右側出風口前的置杯架(還可提供優異的冷卻效果),加上四個門板上四個置物處,與控台下方置物盒中的雙置杯空間,提供滿載五人時,每人雙種飲料放置的最大極限,這對於炎熱氣候的台灣地區,的確是個一大賣點。
車上有著高達十處的置杯架,其中出風口前的設計可兼顧冷卻效果。

雖然說Fit可提供最多五人乘載能力,但後座僅有提供雙頭枕,此為美中不足處,不過左右頭枕除了可上升提供乘客頭部支撐功能外,還可完全隱沒於椅背上緣,此設計優點在於提供駕駛後方視野的寬廣,而這,接下來會在駕駛動態體驗報導中深入介紹。
可沒入後座椅背的頭枕設計,提升駕駛後方視野。

三種功能的後廂空間變換

既然提到後座,繼續介紹Fit的後座空間變化。根據原廠的設計,Fit可在後座椅的變化中提供三大空間機能,包含多功能模式、長模式與高模式,多功能模式中,只要將利用後座椅左右兩側後撥片操作,就可輕鬆的將後椅背往前傾倒,且在椅背傾倒的過程中,椅面也會同時往下潛,因此後座椅倒下後可以呈現與後廂完全齊平的平台,提供長達1720mm的置物空間長度。
三段式車門開始設定,後車門開啟角度更可達80度。

後廂空間變化示範。

後廂提供掛勾功能,底板下則採雙層設計。

長模式只要在多功能模式中,將前座椅背往後倒下,將前椅背壓在椅前倒下的後座椅上便可,如此一來2400mm長度的置物空間就此呈現,要放置如衝浪板此長形物品毫無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將前座椅移至最後方,後座椅也可在無須拆卸頭枕的狀態往前完全傾倒,展現出原廠設計師體貼思維。

高模式中,前座椅維持一般駕駛狀態,後座椅背同樣維持正常,只需將後座椅面往上拉起90度,並將以面下方支架收起,藉由油箱移至前座椅下方優勢,讓此空間具有1280mm高度,如盆栽此類的縱高形物品也可輕鬆塞進。而當椅面掀起後,還有一隱密的置物盒空間,可讓車主放置一些機密的文件,但根據測試,由於置物盒空間有限,一般A4文件無法放入,需要加以摺疊後方可塞進,此為較可惜之處。
後座椅可上掀提供高達 1280mm的置物高度,椅面下還有隱藏式置物盒。

除了置物機能外,Fit也具備有特殊的休憩模式,在後座維持一般正常狀態下,只需要將前座椅頭枕拆除,在將椅背往後倒下,便可營造出絕佳的休憩空間,讓車上乘客可獲得極舒適的休息場合。
就算前座椅移至最後方,後座椅也可輕鬆操作變換功能,而休憩模式展現高機能性。

實際放置單車測試

當後座椅維持正常狀態,後廂空間便可達384公升的置物容積,且行李廂的低開口設計離地高度僅有605mm,放置物品便利性無庸置疑,為了測試此設計機能,試車組特地找來一輛26吋輪胎的一般單車,先將雙邊後座椅往前倒後,便可輕鬆的塞進單車,塞進單車後還可拉起一邊後座椅,依舊可乘坐三名成人,以此經驗更勝先前筆者測試的國產休旅車型,且由於低離地高度,無須吃力的將單車提高,就連女性也可輕鬆勝任。
由於低離地高度與寬敞的空間變化,就算女性車主也可輕鬆的將一般單車塞進後廂中。

放置單車後還可提供三人乘坐空間,展現Fit的大空間魅力。

乘坐空間「大」展現

最後於乘坐空間表現,此次參加的試車組成員為兩人,一為筆者身高170cm,另一則為178cm,以筆者而論,前座空間絲毫不顯侷促,而後座最佳表現為頭部空間,由於車頂線條的上提,讓後座乘客上方有著出色的餘裕,減少頭部壓迫感,可給予無形的空間延伸感;至於腿部與左右寬度,將背、臀部緊靠後座椅貼近後,膝蓋離連椅背還有約莫20cm以上的空間,就連178cm的同仁,乘坐後座頭、膝部也毫無觸碰疑慮,充分展現Fit的空間優點,也是HONDA「機件極小化、空間極大化」造車思維的最佳示範。
乘坐空間展現,示範者身高178cm。



 
 
台灣新車相關新聞
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前10頁 後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