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新聞
src file: /u/img/news/img/2023/8/bc30801191.jpg not found
 
車型分類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4/bc404008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11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2/8/bc2080050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2/10/bc210013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11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1/bc401006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9/bc109000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3/4/bc304003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6/7/bb607039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8/10/bb810015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3/bc403009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2/5/bb205050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12/bc012003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1/bc111005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3/bc1030065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2/bc112010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5/11/bb511008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9/3/ba903045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10/bc010006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9/8/bb908000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2/5/bb205076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250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0/bc1100115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9/bc109014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6/bc006002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8/7/bb807042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3/9/bb309025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10/ba810000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5/7/bb507005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6/3/ba603073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9/7/bb907036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5/2/ba502028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80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80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1/ba801038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1/1/bb101002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1/10/bb110033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3/8/bb308025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4/5/bb405033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4/ba804071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4/1/ba401007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6/7/ba60706521.jpg not found
 
 
 
    不容「小」覷!HONDA Fit花東試駕(動力篇)  
AUTONET記者:葉毓中(11/04/2008星期二)
於設計面與空間機能面表現出色的Fit,於動態表現如何?接下來為你詳盡介紹。
藉由拍照取景之際,對於HONDA Fit造形設計、空間機能與配備實用性等作了一趟詳盡的親身體驗,但車外的高照艷陽,加上花東地區那車流稀少、路況優異的環境,不斷促使著我發動引擎進行下一階段體驗,終於,結束了所有外觀、內裝巡禮後,正式坐至駕駛座,發動引擎,與Fit的激情相遇,終於準備出發!

Fit所搭載的1.5升SOHC直列四汽缸引擎中,藉由i-VTEC智慧型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電子控制系統的汽門機構,與PGM-FI多點噴射供油裝置,讓此具引擎足可榨出120hp/6600rpm最大馬力,與14.8kgm/4800rpm峰值扭力。
此次HONDA Taiwan為我們一行媒體準備的,VTi與VTi-S車型皆備,經過安排,我們從VTi-S黑鈦銀車色開始體驗,身為車系中較頂級的VTi-S車型,雖然大致上與VTi相同,但具備的手自排變速系統、升上一級的16吋輪圈搭配185/55R16輪胎,對於整體動態的影響具有著關鍵性的因素,對於操控極限的提升不再話下,對於原廠如此的定位,試車小組當然不會有所客氣,盡所能的將Fit VTi-S車型的極限釋出。
Fit VTi-S配置16吋輪圈與搭配185/55R16輪胎,具有較明顯的路感回饋,但也帶來了較明顯的路面噪音。

數據優異的引擎設定

從原廠規格看來,Fit所搭載的1.5升SOHC直列四汽缸引擎中,藉由i-VTEC智慧型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電子控制系統的汽門機構,與PGM-FI多點噴射供油裝置,讓此具引擎足可榨出120hp/6600rpm最大馬力,與14.8kgm/4800rpm峰值扭力,雖然此數據展現出HONDA引擎科技的不凡,但也透露了另一訊息—依舊為HONDA對於引擎的堅持,就是要高轉速。

或許與Civic Type-R等麻辣鋼砲車型相較,Fit設定的引擎輸出表現不算過高轉速特性,但就一般駕駛的駕駛習慣而論,似乎還是稍有疑慮,不過過多的紙上談兵皆為空談,實際上路方可見真章。

輕快見長的動力輸出

從發動引擎、踩下油門出發後,Fit VTi-S輕快的加速表現一掃方才我的疑慮,線性的引擎輸出,實質的反應於人體對速度的感受,儀表上的時速指針也不拖泥帶水的往上攀升,雖然不到性能跑車般強烈的貼背感受,但以一輛1.5升都會掀背小車而論,此暢快且輕鬆的速度提升感,我喜歡!相信因Fit定位而親身試駕Fit VTi-S的你,也會同意。
從踩下油門開始,可以明顯感受Fit VTi-S輕快的加速感受。

優異變速箱設定,可兼顧經濟性與駕駛樂趣

在以自排模式的D檔位前進時,試車小組發現了此具引擎與五速手自排變速箱搭配的幾個特性,以60-70km/h左右速度行駛時,也就是都會中較常落於的速度範圍時,Fit VTi-S轉速顯示著1500rpm以下,足以說明了此經濟取向的設定,不過當適時加深油門、檔位一路上升時,不僅檔位變換快速,綿密的齒比設定換得了不俗的加速感受,從此角度切入,可以發現在D檔位時引擎與變速箱的配合足可兼具性能表現與經濟取向。
D檔前進時,Fit VTi-S引擎與變速箱的搭配可兼顧經濟性與操控樂趣。

附帶一提,以D檔位前進時如有瞬間的超車需求或額外動力支援,只需稍微加深油門,變速箱的反應出奇迅速,瞬間降檔動作換取的更大動力,可讓超車動作於輕鬆間完成,反應相當聰明的變速箱設定對於Fit VTi-S的表現於正面再加一筆。

Fit VTi-S所配置的方向盤後換檔撥片,是個吸引人的玩意兒,實用性呢?當D檔前進時,只要操作「右升左降」的換檔撥片,變速系統會立刻切換至手排模式提供駕駛自主性的升降檔動作,對於超車動作可在不加深油門的狀態中立刻進行降檔,而當超車動作完成駕駛不操作換檔撥片後,電腦也會於三秒左右的時間內,將變速系統切換回原有的D檔模式,此設計相當體貼且實用。
Fit VTi-S具備的後方換檔撥片可於D檔與S檔時操作。

D檔後方的S檔,清楚標明著其運動取向設定,當然也是試車組嘗試的重要模式,將排檔排至S位置後,藉由立刻降檔的動作將轉速立刻抬升,瞬間換來了更為明顯的引擎聲浪,油門的反應也更為尖銳,稍微的加深或放鬆油門都可感受到相對應的車身前後G力反應,且由於此引擎的高轉速設定,維持低檔位高轉速的S檔對於動力支援更為充沛,對於性能較有要求的駕駛者應可於S檔中獲得滿足。
Fit VTi-S配置的「SMT序列式手自排」變速系統提供D檔與S檔雙模,後者以低檔位、高轉速模式為主。

最後,位於S模式時再撥動換檔撥片,此時電腦便會轉而設定成固定的手排模式,而非像於D檔模式時的自動切回自排功能,藉由撥片的幫助,提供了不俗的手排模擬感受,雖然依舊會提供保護功能,但對於其他模式的6500trpm斷油設定,手排模式中的7000rpm斷油更讓人感受熱血,只不過由於最大馬力落於6600rpm,拖至7000rpm方才換檔已無太大意義。

較引擎搶眼的變速箱表現

從D檔→D檔加手排模式→S檔→純手排模式等順序一路體驗,對於變速箱的表現認同大過於引擎,從較欣賞的變速箱討論,反應快速、頓挫抑制出色等為最佳優點,雖然還不到雙離合器般的電光火石,但在手自排變速系統範疇中,Fit VTi-S所搭載的「SMT序列式手自排」系統足以名列前矛,相信試駕過的消費者也可與我一樣身有同感;至於引擎方面,雖然為高轉速設定,動力輸出也堪稱輕快,但只要轉速超過了3000rpm之後,引擎運轉音浪稍嫌粗糙,引擎室與座艙間檔火牆的隔音設計似乎還有提升空間,或許原廠想要提供給駕駛較為直接與熱血的駕駛氛圍,且四缸設定的引擎精緻度先天上就較有限制,也或許是變速系統過於亮眼的表現稍微搶了引擎的風采,但以一般駕駛者對於車輛的直接感受而論,上述的引擎調校與隔音安排,似乎都還有進步空間。

穩定靈活兼具,側傾與車身剛性為弱項

隨著眼前開始出現蜿蜒的山路,除了宣告我們將離開花蓮地區進入台東外,對於Fit VTi-S的體驗,也從引擎與變速箱的組合,開始轉移至底盤下的調校功夫,由於16吋輪圈的配置,讓Fit VTi-S有著清晰的路感回饋,但藉由較偏舒適調的懸吊設定,消弭了大多令人不適的路面震動,此般的設定對於台灣路況而論相當合適,不過面對著接踵而來的彎道考驗,換來了較為明顯的車身側傾,雖然有著ACE鋼骨防護車體加持,但也稍微感受出車體剛性不如大哥Civic般的出色。
Fit配置的前麥花臣、後H型扭力桿懸吊設定,表現中規中矩不躁進。

接受彎道考驗時,EPS電動輔助動力方向盤顯露了輔助力道過大、手感過輕的缺點,但精準的車頭轉向反應彌補了此問題,且搭配著3900mm車長與加寬的左右軸距,使得彎道中的Fit VTi-S依舊四平八穩,循跡性出色,縱使激烈操控,後輪鮮少有不聽話的向外側滑;至於前麥花臣、後H型扭力桿設定的前後懸吊幾何,也聽話的處理每個彎道,中規中矩的表現無所挑剔。能兼顧平穩與靈活的操控反應,應該是Fit VTi-S於彎道中動態表現的總結。
激烈操控時,EPS電動輔助動力方向盤顯露了輔助力道過大、手感過輕的缺點,但精準的車頭轉向反應彌補了此問題。

由於加寬的左右輪距設定,使得彎道中的Fit VTi-S平穩性與循跡性車色,美中不足的為較明顯的車身側傾。

距離目的地還有約百公里的距離,此時除了一方面找尋拍照景點外,也仔細聆聽著車身隔音表現,大約超過了110km/h此時速後,方會有較明顯的風切聲出現,不過下方的路面噪音表現就不如上部來得出色,或許是185/55R16規格輪胎影響,會從下部傳來較為明顯的輪胎滾動聲音,但整體而言的表現仍具一定水準。
整體而言,Fit VTi-S動態表現以輕快、平穩、輕巧為主,變速箱表現較引擎亮眼,舒適性也較運動性出色。

一路上以一般駕駛狀態前進,車上滿載三人與隨身行李,抵達換車點前,車上的行車電腦顯示平均油耗為16.4km/L表現,與原廠公佈的16.7km/L數據相差不遠,且車上的載重情形與路面狀況,較測試路況更不利於油耗表現,藉此可展現出Fit VTi-S的經濟性,相信此點對於消費者而言也是一大賣點。

Fit VTi上場,輪胎規格差異立現

安排下,接下來則為Fit VTi銀色車款,再度坐進熟悉的熟悉的駕駛艙內,上路後明顯的感受出底盤設定不同帶來的差異,縮小為15吋輪圈、改為175/65R15規格的輪胎,換得了較為優異的舒適性,路面噪音也相對小了許多,而當於山路上操駕時,胎壁變形所造成的車身側傾感受不甚明顯,整體而言操控表現較Fit VTi-S車型差異不大,但對於舒適性的幫助有加。
Fit VTi車型配置15吋輪圈,輪胎規格改為175/65R15,較低的路面噪音與更為舒適的行路性立刻奉上。

變速系統的不同也是另一特點,Fit VTi配置上傳統五前速自排變速箱,與Fit VTi-S的「SMT序列式手自排」其實為同一基礎,僅捨棄了手排模式,因此於排檔座上具備P→R→N→D→D3→2→1七種檔位安排,如果操作得當,藉由D3→2→1的操控,也可控制變速檔位,雖然較為繁複,在山路操控時依舊可藉由檔位選擇換取較大的引擎煞車與牽引力,但較大的磨損可能為負面影響。
此傳統五速自排提供P→R→N→D→D3→2→1七種檔位安排。

少了手排模式,其實於D檔位前進時差異不大,Fit VTi依舊具備著輕快的加速感受、反應迅速的換檔設定等特性,搭配著更佳的舒適性,駕駛著Fit VTi與Fit VTi-S相較,並無太大落差,對於預算有限的駕駛者而言,也不失為一佳音。
HONDA Taiwan也提供一輛加裝改裝套件的Fit VTi車型,動態表現與一般Fit VTi車型無異。

Fit VTi搭載的傳統五速自排變速箱與相同的1.5升引擎搭配,整體加速感受與Fit VTi-S差異不大。

視野寬廣,煞車力道過於線性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VTi或VTi-S,乘坐於駕駛位置,藉由放大的前擋風玻璃、鋒利化的A柱設計、特地設置的前三角窗、後方可沒入椅背的後座頭枕等,皆幫助了Fit駕駛空間的延展,乘坐之中大大消弭了駕駛四角的缺點,而開闊心胸的自在,則要等你親身試駕後方可體會。
鋒利化的A柱、三角窗設計等,提供駕駛相當優異的視野。

對於Fit所處的1.5升級掀背小車定位而論,四輪碟煞的標準配備展現誠意,而在實際體驗中,無論VTi-S或VTi車型,煞車反應皆偏線性,且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不然一開始會對其「過於線性」的反應誤認為煞車力道的不足,但只要加深力道,Fit也是可以聽話的隨煞隨停,箇中力道拿捏,需要你右腳的感受。

動態表現結論

體驗過Fit VTi-S與VTi雙車型的動態表現之後,要論優點,引擎輕快輸出反應、迅速的變速系統、精準且靈活的轉向感受、舒適的行車感、安穩的循跡性等為筆者所要推薦處,但相反的,需要適應的煞車反應、明顯的車身側傾、明顯的引擎聲浪等,則是個人認為有空間進步處;而與筆者曾經試駕過的所有國產對手而論,Fit整體的動態表現可說最為均衡,要舒適、要操控、要動力,Fit於中間取得一極佳平衡,可說是整合對手優勢於大成,別忘了還有先前所提的設計面與空間機能等優勢。
以筆者試駕過的同級對手而論,於動態表現中Fit具有最為全方位的實力。

經過了三大面向的介紹,Fit至今的表現依舊優異,最後,就是等待經濟面向的考驗囉!


 
 
台灣新車相關新聞
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前10頁 後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