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新聞
src file: /u/img/news/img/2023/8/bc30801191.jpg not found
 
車型分類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07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11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2/8/bc2080050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2/10/bc210013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2/bc402011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1/bc401006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9/bc109000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3/4/bc304003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6/7/bb607039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8/10/bb810015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4/3/bc403009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2/5/bb205050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12/bc012003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1/bc111005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3/bc1030065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2/bc112010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5/11/bb511008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9/3/ba903045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10/bc010006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9/8/bb908000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2/5/bb205076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250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10/bc1100115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1/9/bc109014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20/6/bc006002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8/7/bb8070422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3/9/bb309025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10/ba810000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5/7/bb507005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6/3/ba6030733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9/7/bb907036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5/2/ba5020281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808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7/12/ba712080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1/ba801038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1/1/bb101002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1/10/bb110033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3/8/bb3080257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14/5/bb4050334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8/4/ba8040719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4/1/ba40100761.jpg not found src file: /u/img/news/img/2006/7/ba60706521.jpg not found
 
 
 
    隔空挑戰火!HONDA Insight沖繩搶先試駕  
AUTONET記者:東山(09/17/2009星期四)
HONDA Insight於2009年2月於日本當地展開販售後,隨即在4月分奪下了單月銷售冠軍,原廠更決定增闢生產線因應市場的龐大需求,讓此次與Insight在沖繩的接觸更顯難能可貴。
在正式上路前,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HONDA Insight的背景。在不少台灣車迷的心目中,提到Hybrid油電複合動力車款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本地市場目前僅有的TOYOTA與LEXUS品牌車款,不過近來不斷提出環保訴求的日系品牌HONDA,其實也未缺席這塊市場。

1999年底,HONDA發表了首代Insight車系,採用名為IMA(Integrated Motor Assist)的系統,搭載1.0L汽油引擎與電動馬達,成為首款在北美地區進行販售的Hybrid車款,較2001年才跨進新大陸的TOYOTA Prius要早了一步。

雖然搶佔了北美市場的先機,不過為了追求節能目的,首代Insight除了在造型設計上特立獨行來降低風阻,三門掀背與雙人座的車格設定,也讓產品本身的實用性受到了不小的侷限,因此從2000年正式展開販售至2006年停產為止,首代Insight車系的總銷售成績並未達到兩萬輛的規模,與Prius車系的熱賣表現可說有著天壤之別。

不過隨著環保意識與油價提升,HYBRID車款在市場上日漸獲得消費者重視,而HONDA除了將Hybrid技術用於Civic車系上,並獲得消費者不錯的迴響,眼看TOYOTA Prius在市場上的成功,HONDA也決定讓Insight捲土重來。

於2009年北美車展正式首演的第二代HONDA Insight,在產品設定上逐漸向市場主流靠攏,於2009年2月5日於日本當地展開販售後,隨即在4月分奪下了單月銷售冠軍,率先寫下Hybrid車款在日本市場的紀錄,更使原廠決定增闢生產線因應市場的龐大需求,也讓此次與Insight在沖繩的接觸更顯難能可貴。

車輛外觀部分,在出發前往沖繩前,從圖片中欣賞Insight身形時,總覺得改以五門掀背形式呈現的新車,為了追求低風阻係數,和最主要的競爭對手TOYOTA Prius有著頗為神似的輪廓,不過當Insight實際出現在眼前時,卻讓人推翻了先前的想法。

雖然從圖片中欣賞Insight時,總覺得與主要對手TOYOTA Prius有著頗為神似的輪廓,不過當Insight實際出現在眼前,卻散發了濃厚的HONDA家族特色。

雖然此次租車公司所提供的車輛,在Insight車系中屬於入門級距,因此在外觀部分沒有獨立圓形霧燈、後視鏡轉向指示燈的點綴,輪圈造型也顯得較為保守,但許多Insight在設計上獨具設色之處,依然獲得了完整的呈現。

從車頭開始,Insight便展現了濃郁的家族特色,包括線條銳利的頭燈,以及橫輻的水箱護罩設計,都與HONDA新世代的產品有的相似的神韻。

在與租車公司人員一同檢視車輛外觀的同時,筆者也趁機仔細品味Insight的造型設計,從車頭開始,Insight便展現了濃郁的家族特色,包括線條銳利的頭燈,以及橫輻的水箱護罩設計,都與HONDA新世代的產品如美規Civic或是在日本當地頗受歡迎的休旅產品Stream,流露著相同的設計元素,也讓人能夠從第一眼就辨別出Insight來自HONDA的血統。而在保桿的線條設計上,也特別與水箱護罩相互呼應,讓Insight的正面身形更顯年輕動感。

除了展現家族特色的頭燈與水箱護照,Insight在保桿的線條設計上,也特別與水箱護罩相互呼應,讓身形更顯年輕動感。

為了達到節能的主要訴求,HONDA原廠設計團隊賦予了Insight僅僅0.28Cd的超低風阻係數,而在車身側面的線條部分,則可以說是最能夠展現這項特色的地方。從側面望去,從Insight低伸的車頭開始,平緩的車頂線條延續一路至車尾,搭配前低後高的車身腰線,營造出一股蓄勢待發的氣息,而Insight的側窗除了緊貼車頂線條,在前方也設計了小型的三角窗,提升駕駛人的行車視野。

雖然入門車型的輪圈造型較為樸素,但流暢的車身線條,仍為Insight帶來僅僅0.28Cd的超低風阻係數,而小型三角窗設計則帶來了優異的駕駛視野。

隨著腳步移動至車尾,為考量空氣力學設計,Insight的後擋玻璃傾斜度頗為平緩,讓從車內的可視面積受到限制,也影響了駕駛人後方的視野,因此原廠也將後擋玻璃延伸至尾門上半部,並以第三煞車燈巧妙區隔,形成獨特的兩段式設計,而這樣的手法在產品設定相似的TOYOTA Prius上也能看見。除此之外,Insight車尾造型上另外一項受到筆者讚賞之處,則是大型的三角形尾燈,在巧妙的幾何搭配下,讓Insight不得不然的兩段式後擋玻璃設計,在視覺效果上不會顯得突兀,也與Insight整體的運動氣息更為契合。

考量空氣力學設計,Insight的後擋玻璃傾斜度頗為平緩,雖影響駕駛人後方視野,但原廠將後擋玻璃延伸至尾門上半部,並以第三煞車燈巧妙區隔形成獨特的兩段式設計,讓後方視野保有一定水準。

大型三角形尾燈在巧妙的幾何搭配下,讓不得不然的兩段式後擋玻璃設計,在視覺效果上不會顯得突兀,也與整體的運動氣息更為契合。

坐進Insight車內,相信只要是對HONDA品牌產品熟悉的車迷,都會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從駕駛座正前方開始,無論是加入了金屬質感的三輻式方向盤,或是科技感十足的雙層儀表板,都讓人不自覺得想起了HONDA旗下相當受到車迷喜愛的產品Civic,搭配小型三角窗設計,帶來了相當開闊的駕駛視野。

坐進Insight車內,從駕駛座正前方開始,無論是加入了金屬質感的三輻式方向盤,或是科技感十足的雙層儀表板,都讓人不自覺得想起了HONDA旗下相當受到車迷喜愛的產品Civic。

HONDA原廠將Insight的空調介面集中設計,並安排在駕駛人左手移開方向盤便可觸及位置,因此即便是初次駕駛Insight也能夠在上路後不久便馬上熟悉空調系統的使用方式。

將視覺範圍擴大,在包括空調出風口、空調介面以及幾個功能按鍵等處,都可以發現HONDA原廠在設計Insight座艙時,融入了許多圓形的元素,不僅巧妙的讓整體車室氛圍更加年輕,圓形出風口也可關閉或360度無段旋轉,即使身處夏日氣溫不亞於台灣的沖繩,車內每名乘員都能輕鬆享受到空調系統所帶來的涼意。此外,HONDA原廠也將Insight的空調介面集中設計,並安排在駕駛人左手移開方向盤便可觸及位置,因此即便是初次駕駛Insight,同時還是平日較少接觸的右駕車型,也能夠在上路後不久便馬上熟悉空調系統的使用方式。

Insight圓形出風口可關閉或360度無段旋轉,即使身處夏日氣溫不亞於台灣的沖繩,車內每名乘員都能輕鬆享受到空調系統所帶來的涼意。

在Insight中控台下方設有一小型置物抽屜,方便使用者收納手機與錢包等零碎物品。

將場景轉移至後座,雖然Insight在帳面上的軸距僅有2552 mm,這樣的數字在中小型房車級距並不算突出,但實際乘坐其中,腿部空間卻有十分寬敞的表現,而後座地板雖未達完全平整的果嶺式設計,但也沒有出現太大的障礙,乘客要左右移動或放置物品都不成問題。

雖然在腿部空間的表現頗為出色,但Insight的車寬僅有1695 mm,因此後座以兩名乘員使用較為合宜;此外,受限於Insight的車頂線條,後座乘客除進出車內時須提防頭部碰觸車身鈑件,後座頭部空間也不算寬敞,加上此次駕駛車輛為入門等級,因此並不具備後座中央扶手功能,對於長途乘坐的舒適性也造成了些許的減損。

開闊的空間與視野,Insight前座舒適表現頗為出色,而後座售車頂線條影響,頭部空間並不理想,但幾近平坦的後座底板設計仍讓人讚賞。

接著,在準備將行李放入車輛後廂的同時,Insight又帶來的另外的驚喜。依序放入一大一小的旅行箱、裝有筆電與攝影器材的背包,以及此次旅行血拼的戰利品,Insight的後廂仍然有著些許擺放零碎物品的空間,對於應付四人出遊的行囊可說已綽綽有餘。

依序放入一大一小的旅行箱、裝有筆電與攝影器材的背包等物品,Insight的後廂仍然有著些許擺放零碎物品的空間,大幅尾門開啟角度也讓放置大型行李頗輕鬆。

採用五門掀背設定的Insight,亦具備後座椅分離前傾功能,方便使用者彈性擴充,放入各式長型物品;而在Insight尾廂中最讓人稱許的,無疑是位於底板下方容積不小的隱藏式置物空間,除了可放入血拼的戰利品,包括相機、電腦包,或是女性常用的手提包都可輕鬆放入,對於防範宵小的覬覦頗有助益。

Insight尾廂中最讓人稱許的,無疑是位於底板下方容積不小的隱藏式置物空間,可放置私密或貴重物品。

大致了解Insight在造形設計面的獨特之處,緊接著就是上路體驗這款HONDA最新Hybrid力作的動態表現。先從數字上來看,採用IMA系統的Insight搭載最大馬力95hp/6000rpm、峰值扭力12.5kgm/4600rpm的1.3L i-VTEC汽油引擎,以及最大馬力14hp/1500rpm、峰值扭力8kgm/1000rpm的電動馬達,帳面表現並不算突出。

Insight採用IMA系統的Insight搭載輸出95hp/12.5kgm的1.3L i-VTEC汽油引擎,以及具有14hp/8kgm輸出表現的電動馬達。

轉動鑰匙開啟Insight電門,雖然並未如同一般駕駛所熟悉的TOYOTA/LEXUS旗下Hybrid車款具備全電動行駛模式,但Insight在怠速時的噪音與震動均控制得十分理想。

雖然在事前一再提醒自己右駕車的駕駛技巧,但就在準備打方向燈駛出停車場時,仍不免誤觸了雨刷拉柄,好在這樣的問題在不久後便能適應而不再成為困擾。

Insight中控台右側有一綠色按鈕,並非引擎啟動按鈕,而是用於切換車輛行駛模式,市區道路行駛時,即便車輛處於ECON模式,也能夠以2000rpm左右的轉速,應付大多數行車路況,此時若解除ECON模式模式,則車輛的油門反應更顯輕盈,趁著前方短暫的距離也能享受小小的貼背快感;此外,Insight在低速行駛時輕巧的方向盤轉向與優異的視野,讓駕駛右駕車輛的緊張感頓時化為烏有。

在Insight的中控台右側有一綠色按鈕,但這並非所謂的引擎啟動按鈕,而是用於切換車輛行駛模式。

由於此次行程安排前往沖繩北部著名的海洋博公園與沖繩美之海水族館,為節省時間,決定經由類似台灣高速公路的沖繩自動車道前往。對於第一次在沖繩自駕旅遊的人,難免會擔心在自動車道上的收費問題,不過實際體驗下,藉著上交流道前取票,並於下交流道時由人工收票的方式,即便對不諧日文者也不會造成難題。

雖然在沖繩自動車道上的法定限速是80km/h,但大多數的車輛行駛速度並不僅止於此,因此筆者也在路況許可的情形下稍稍提高車速,以和台灣高速公路速限接近的100至110km/h行駛;無論是否處於ECON模式,Insight也都能夠輕鬆以2000rpm左右的時速進行巡航,而高速行駛時的風切聲也不至於過度干擾車室的寧靜。

不過若駕駛人想進行再加速,則處於ECON模式下引擎轉速的爬升明顯較為遲緩,同時也伴隨著吵雜的嘶吼聲浪,此時解除ECON模式,只見轉速指針仿佛甦醒過來,當引擎轉速來到3000rpm以上之後,駕駛人便可清楚感受到Insight的加速感,而採用CVT變速系統的Insight,在加速過程中也沒有任何讓人不適的頓挫感。雖然以1.3L引擎搭配電動馬達的設定,自然無法和熱血有太多的連結,不過時速80至120公里較常使用的範圍內,相信Insight都能順利達成使命。

採用CVT變速系統的Insight,在加速過程中也沒有任何讓人不適的頓挫感,對於重視乘坐舒適性的消費者來說頗具吸引力。

山路表現部分,受限於此次旅途行經山路多為兩線道,加上法定限速儘有40km/h,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只能夠乖乖跟著前車的腳步,不過儘管如此,仍然能夠感受到Insight在偏重舒適取向的設定下,無論車輛轉向的精準度,或是過彎時的側傾抑制,都保有一定的水準,並沒有因為Hybrid的產品設定而遺忘HONDA車款向來引以為傲的駕駛樂趣。

透過Insight方向盤輻上的「i」字按鈕,能夠切換儀表板中行車電腦的模式,讓駕駛人隨時掌握車輛資訊。

身為Hybrid車款,Insight自然也沒忘記與生俱來的節能使命,除了中控台右側的ECON模式按鈕外,在儀表版右側也有一獨特指針,顯示此時車輛是處於電力回充或馬達支援輸出的條件,而透過方向盤輻上的〝i〞字按鈕,則能夠切換儀表板中行車電腦的模式,除了一般的平均油耗、平均時速、行駛時間、可續航里程等資訊外,最獨特的莫過於在ECO GUIDE模式下,以樹葉多寡來顯示駕駛模式是否符合節能省油的條件,增添了不少的行車樂趣。

透過按鈕的切換,包括平均油耗、平均時速、行駛時間、可續航里程甚至獨特的ECO GUIDE模式,都能夠輕鬆一目了然。

總結此趟沖繩旅程,兩天租車過程中,行經如市區道路、高速公路、濱海道路以及山路,而取車時滿載的油箱,在交還租車公司時也必須將油料加滿,而當日油價為每公升122日圓,大約等於42元新台幣,而Insight總計加了20.49L的燃油,花費2,500日幣(以當時匯率計算約870元新台幣)。

在取車時滿載的油箱,在交還租車公司時也必須將油料加滿,而當日油價為每公升122日圓,大約等於42元新台幣,而Insight總計加了20.49公升的燃油,花費2,500日幣。

根據車上的旅程電腦顯示,此次旅程Insight平均油耗為16.7 km/L,和原廠所公布的官方數字17 km/L相去不遠,如此表現雖然與競爭對手TOYOTA Prius上看26 km/l的平均油耗有著一段差距,但對照Insight在日本市場上189萬日圓起的售價,以及當地偏高的燃油價格,對於消費者而言仍頗具吸引力,也難怪能在市場上造成廣大迴響;未來若總代理台灣本田能順利引進Insight,並爭取到Hybrid車款視同電動車貨物稅減半的優惠,相信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將會是一大福音。


 
 
HONDA 美日/本田Insight
日期
 
1 2 3